馬斯克看到有人搶他生意,怎能不急?
宇宙黑科技受到質疑
氫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遠沒有“宇宙黑科技”的名頭那么復雜。說白了,就是氫氣和氧氣化合反應生成水、電,放出熱量。所以原料一邊是空氣,一邊是用各種方式提取出來的高純度氫氣。
氫分子又小又活潑。它透過質子膜時,電子被從分子上剝離,只留下帶正電的氫質子通過,氫質子被吸引到薄膜另一側的電極與氧分子結合。電解質薄膜兩側的電極板將氫氣拆分成氫離子(正電)和電子、將氧氣拆分成氧離子(負電)和電子,電子在電極板之間形成電流,兩個氫離子和一個氧離子結合成為水,是反應的唯一廢物。
整個過程可以理解成蚊子無法穿過紗窗,但是更小的灰塵卻可以。那么“紗窗”——質子交換膜就是這一過程中最核心的技術。質子交換膜中又以鉑金(Pt)為催化劑,Mirai用了約100克鉑,按照現(xiàn)在181元/克計算,催化劑就用了近2萬塊。質子交換膜以杜邦的Nafion為例,約為一平方厘米10元人民幣,按照用量一平方米計算,光是質子交換膜的成本就在10萬元左右。另外還需高壓儲氫罐成本6萬。
橫向比較,傳統(tǒng)汽油車2L發(fā)動機的成本約為3萬元,鋰電池成本約1.2元/Wh,Tesla主流配置的75KWh三元鋰電池成本約為9萬。兩相對比,氫燃料電池的成本還是高出不少,現(xiàn)階段不靠政府補貼很難走下去。
另一方面,氫的制備技術雖然較為成熟,但全世界96%的氫都來源于化石能源的產(chǎn)業(yè)鏈條??墒秋@然,依賴石油化工是沒有未來的,氫的制備若要真的綠色環(huán)保,還是要大力發(fā)展那4%的電解水方式——特別是生物制氫和太陽能電解水。
安全,則是另一個重大問題。
對于氫,人類曾經(jīng)有過非常痛苦的記憶。1937年,曾經(jīng)成功12次往返大西洋兩岸的德國豪華氫氣飛艇“興登堡”號,即將降落在美國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鎮(zhèn)。由于這是一艘世界最豪華的飛艇,豪華程度碾壓泰坦尼克號。它滿載著名流,現(xiàn)場有22架攝像機和眾多記者迎接“興登堡”號的降落。誰知在降落過程中飛艇突然著火,尾部爆炸,頓時在空中燃成了一團火球,造成37人死亡。鏡頭被直播給了全世界,造成巨大的震動。
盡管至今對于事故成因依然爭論不休,但氫氣易燃易爆確是不爭的事實。此世故結束了飛艇的歷史使命,更為氫的安全性蒙上陰影。
然而氫氣超高的能量效率依然吸引著人們探索。航天探索中,長征三號系列的三級發(fā)動機、長征五號一級二級主推進發(fā)動機,都采用了氫氧火箭發(fā)動機。航天技術中廣為應用的液氫存儲技術也逐漸向民用領域推進。
能量效率高,成本也高;清潔,卻存在安全隱憂。身為“宇宙黑科技”,想要落地并不容易。降低成本、存儲、和加氫站建設是最核心的三個突破點。